AR凭什么比VR先挣钱:爆发期将晚于VR
作者:本站整理 时间:2016-06-01
近日,有不少报告都曾指出,由于技术和条件等原因,AR技术将会先于VR开始挣钱,报告同时指出AR的爆发期之后将会晚于VR,而相关产业也将经历从AR再到VR的转型发展。严格地说,AR卡片离成熟的AR形态还有很大差距。值得肯定的最先发现这一机会的厂商的技术嗅觉和商业实践能力,但是随着同一领域玩家的扎推,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会日益凸显,价格战一旦爆发,利润将大幅减少,直至总出货量基本覆盖目标家庭,这一现象也就会告一段落。
AR早教产品闷声发财 凭什么能后来居上?
最近,有知情人爆料,国内有AR团队一季度的销售收入接近3亿元。对于大多数环节还处于烧钱状态的VR队伍来讲,这足够算得上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数字。以目前VR链条中营利最好的线下体验店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战绩”最靠前的单个店面月营收在30万左右,以此,即便拥有100个这样的线下体验店,营业额也难破亿,且不去谈其中的成本因素。
据电科技了解,账面如此漂亮的AR团队并不止一家,其支撑营收的产品倒是颇为相似:AR早教卡片。这个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捷足先登的宝贝,究竟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绝招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在切入点上的选择。早教市场是科技行业容易忽视的领域,但是从市场规模上看,其体量与整个游戏行业相当。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幼儿早教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395亿元,同一时期中国游戏市场规模为1420亿元。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和80、90后新生儿父母比例的上升,预计早教市场的蛋糕还将进一步加大。不论在什么时候,比起听着就有些不务正业的“游戏”来说,打着“智力开发”旗号的教育类产品总是更容易让父母心甘情愿地掏钱,这两者恰好是当前VR和AR的主打。此外,AR卡片所能呈现的新奇生动的效果的确适合处于认知期、好奇心强的儿童,对成年人来说反而是缺乏持续吸引力的。
在产品推广上,把AR卡片作为朋友圈营销的经典案例也不为过。AR卡片是最早采用微商代理的模式通过朋友圈进行分销的品类之一,类似于3D小熊的新奇产品形态很容易在“宝妈”群体中形成病毒式的传播效应,几十到几百元的价格也不容易造成消费负担,是动辄成百上千的VR设备所模仿不了的。
另外,APP+纸质卡片的形态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量产之后给发行和代理商都留下了可观的利润空间。相比较而言,以硬件性能为基础的VR产品在形态上就要重很多,在短时间内靠卖实体产品获利的局面还很难形成。
后劲不足:AR并不是真的快VR一步
稳定的现金流是产品成功的指标之一,这是不是意味着AR技术真的已经越过VR,领先一步了呢?
通常,一项技术的成熟度可以从它的延展性表现出来。成熟的AR技术的应用场景固然广泛,但现阶段,AR识字卡片的模式还很难迁移到其它领域。AR卡片的原理并不复杂,用户通过APP扫描识别卡片上的AR标识后,应用会调取事先准备好的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并返回到用户界面,移动端屏幕上就会出现带有3D效果的动态图,同时可以通过触屏进行简单的交互。
AR广告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技术,但是市场认知度就要低很多,原因在于这种依赖用户主动性的交互模式并不适用于以信息灌输为主的场景。分散、有限的识字卡片信息对于AR大规模应用所需要的数据库来说几乎起不到前期的积累作用。参考Google Glass等更具代表性的AR产品,这项技术对CPU、GPU、摄像头等硬件上的要求依然不在今天的成熟技术范畴。
当然,这并不妨碍入局者们借AR这块高科技的招牌赚得盆满钵满,对AR技术的实质性进展同样不会有突破性的推动作用,按照之前相关行业的规律,AR的全面爆发还是会在VR之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