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优优资讯 > 新闻资讯 > 业界新闻 > 在未来通过VR技术你就可在家参观博物馆

在未来通过VR技术你就可在家参观博物馆

作者:本站整理 时间:2016-08-09

  在早之前Google官方就推出一款很强大的VR虚拟现实应用程序,通过该款软件,你就能想亲临现场一样光顾各大博物馆。

  你去博物馆参观,当你从大门走出来的时候,对刚刚看过的内容,你还能记得多少呢?香港无线电视最近的一期《新闻透视》节目里,记者拿着几家博物馆提供的标准知识问卷,询问正走出博物馆大门的参观者。结果在几道最简单的问题当中,如果有人能答对一两道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较复杂的理科知识的题目,则更是没有人能够答出。

  像这样的困境,其实正反映了博物馆在我们生活当中处于的尴尬地位。不用说也知道,很多人去博物馆其实是为了在逛街的时候找到一个能吹空调的地方,或者是跟着朋友一起来打发时间,来了之后面对自己并不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只想赶紧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本身的目的——即教育公众,让大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反而被人们忽略了。

博物馆 VR/AR 虚拟现实

  如果博物馆能偶尔举办一些大师作品的全球巡展等限期展览,这倒是会吸引大量的人流。2015年9月8日,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大展之“石渠宝笈特展”开幕,其中“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已有十年未曾在国内完整亮相。开幕首日便已吸引观众8500人次;10月2日更是创下故宫售票处最早关闭纪录,上午9点20分即售罄限流所需的8万张门票。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部分公营博物馆的经费当中,有八九成都是日常运营开销,包括人工费,场地费,灯光水电等等,很少被花到特许商品制作,活动开展等更需要的地方。更不如说,这些场馆的开放只是在那里虚耗纳税人的钱,养活一批定点上下班的员工罢了。

  那么,你很想知道怎样可以让博物馆更省钱对吧?很想知道怎样让博物馆的展示更生动,更引人入胜吧?来用VR/AR实现这一切吧。

  很多博物馆的展品本身就是打印在展板上的图片。上世纪末就有博物馆把大量的图片内容搬上网络,能够起到现场参观同样的目的,我们并不一定非要自己动身去到展馆当中。而接下来,对于一些需要身临其境才能够体会的实物展品,VR/AR也可以大部分替代观展体验,或者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比如,用手机扫一个静态图片,我们就能看到它的三维影像出现在屏幕上,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又比如带上头盔即可进入枪林弹雨的战争现场,或者老师做实验的近距离现场,增强体验感和真实感。如果投入使用,它们的展示效果甚至要好于实际进入场内参观。

  尽管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而言,进博物馆参观真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书画作品真迹,因为像油画这类作品不仅是一个平面设计,而且还有油彩的厚度。研究油墨涂在画面上的纹路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有助于练习绘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画作的构成元素,从而在临摹方面有所成就。但是对于一般的参观者来说,VR/AR展示就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谷歌几年前已经推出“艺术工程”,把一些世界名画进行高清晰度数字化还原,以供人们观察这些画面的细节。

博物馆 VR/AR 虚拟现实

  更不用说,以程序规定好的VR/AR内容,免去了真人解说的意外状况,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到仅为自己提供的高质量解说,而无需等待或者排队,也没有摩肩接踵之烦恼。因此,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与此同时,博物馆当中的一些珍贵展品,又避免了因为长期供人参观而造成的损耗。

  正如上面所说,博物馆作为人们在休闲时光能聚集的一个场所,能够实现随机的,没有目的性的陌生人相遇,实现类似实体“摇一摇”的意外交往,给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丝波澜。博物馆这个场所的交际作用,其实远大于展览带来的价值。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即使出现了更适合其本职工作的VR展览,实体博物馆恐怕也和实体书店、咖啡馆一样,总能满足人们线下随机交流的欲望。只要工作人员们继续“行礼如仪”,履行职责,他们便化身为NPC一样的人物,存在于一见钟情的背景之中,自然而不做作。

  也许,真正为了教育目的的展览也会同时走出博物馆,比如将一些展品嵌入购物中心或地铁过道的橱窗上。同时,我们恐怕终究会丢弃一些体验,让它们走入历史,成为一种代沟。比如,所有人都伸长脖子观看小小的一幅画的场面很难再有,组团而来的学生们将更多改为在教室戴眼镜实现“穿越”,这将极大舒缓高峰时刻的场内人流……谁知道呢。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新新闻资讯,更多新闻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优优下载站!

标签 VR AR 博物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攻略

用户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表情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